\延長連續流動化學分析儀的使用壽命,核心在于規范操作、定期維護、精準防護,需結合儀器結構(如蠕動泵、反應管路、檢測器、進樣系統等關鍵部件)和運行特性,從日常使用、定期維護、環境控制等多維度制定措施,具體如下:
一、規范日常操作,減少人為損耗
嚴格遵循開機與關機流程
開機前需檢查電源、氣源(如載氣、燃氣)壓力是否穩定,試劑瓶液位是否充足(避免空瓶導致泵體空轉磨損),廢液管是否通暢(防止廢液倒吸污染管路)。
開機后先進行“基線穩定”和“管路沖洗”(用蒸餾水或空白試劑沖洗10~15分鐘),再進入樣品分析;關機前必須用純水徹底沖洗管路、反應池及檢測器流通池,清除殘留試劑(尤其是腐蝕性、氧化性試劑如強酸、重金屬溶液),避免長期殘留導致管路腐蝕、堵塞或檢測器污染。
合理控制運行參數
根據試劑特性和分析方法,設定合理的泵速(避免過高轉速導致管路拉伸變形)、反應溫度(不超過加熱模塊額定上限,防止加熱絲老化)、進樣量(避免過載導致進樣閥密封件磨損)。
避免頻繁切換分析方法或突然改變參數(如驟升溫度、驟調泵速),減少儀器部件的瞬時負荷。
規范樣品與試劑處理
樣品需經過濾(用0.45μm或0.22μm濾膜)、除雜(去除懸浮顆粒、絮狀物),防止顆粒物堵塞管路、磨損進樣閥閥芯;含高鹽、高粘度的樣品需稀釋后再分析,避免結晶沉積。
試劑需符合純度要求(如分析純或優級純),配置后過濾并避光儲存(部分試劑如顯色劑易分解),定期更換變質試劑(如出現渾濁、變色),防止雜質進入系統。
二、定期針對性維護,保持部件性能
核心易損部件維護
蠕動泵:每周檢查泵管是否出現老化、開裂、變形,若有磨損及時更換(建議每3~6個月整體更換一次泵管,不同通道泵管需對應型號,避免混用);定期清潔泵頭滾輪,去除殘留試劑結晶,保持轉動順暢。
反應管路與連接件:每月拆卸管路(尤其是彎道、接頭處),用軟毛刷或專用管路清洗器清除內壁殘留,檢查管路是否有堵塞、老化或漏液(可通過觀察壓力曲線是否異常波動判斷);更換磨損的密封圈、接頭(如PEEK接頭),防止試劑泄漏腐蝕儀器內部。
進樣系統:每兩周清潔進樣閥、采樣針,用酒精棉擦拭采樣針外壁去除樣品殘留,檢查進樣閥轉子密封是否良好(若出現進樣重復性差,可能是密封件磨損,需及時更換)。
檢測器:每月清潔檢測器窗口(如紫外檢測器的石英窗),用無水乙醇擦拭去除油污或試劑殘留;定期檢查檢測器光源(如氘燈、鎢燈)的能量值,當能量衰減至初始值的70%以下時及時更換,避免影響檢測靈敏度和穩定性。
輔助系統維護
恒溫/加熱模塊:每季度清潔加熱模塊表面,去除試劑滴落形成的污垢,檢查溫度傳感器是否準確(可通過標準溫度計校準),避免溫度失控導致部件損壞。
廢液與試劑系統:每周清空廢液桶,清洗桶內壁防止細菌滋生;定期檢查試劑瓶瓶蓋密封性,更換老化的進液管(避免吸液不暢),保持試劑管路無氣泡(開機前需排盡管路氣泡,防止氣阻影響流速)。
三、優化運行環境,做好長期防護
控制實驗室環境條件
儀器需放置在恒溫恒濕、無腐蝕性氣體、無強電磁干擾的環境中:溫度保持20~25℃(波動≤±2℃),相對濕度40%~60%(避免潮濕導致電路短路、金屬部件生銹);遠離通風櫥、烘箱、離心機等設備(防止震動、熱源或腐蝕性氣體影響)。
避免陽光直射儀器顯示屏和電路控制面板,防止部件老化;實驗室電源需配備穩壓裝置(電壓波動≤±5%),避免電壓不穩損壞儀器主板、檢測器等電子部件。
長期閑置時的保養
若儀器長期不用(超過1個月),需徹底清洗管路后用無水乙醇沖洗一遍(防止管路發霉),關閉電源、氣源,拔掉插頭;用防塵罩覆蓋儀器,在儀器內放置干燥劑(如硅膠),定期更換干燥劑保持內部干燥。
每月開機運行1次(空載或用純水循環),讓泵體、加熱模塊等部件短暫運轉,防止機械部件卡頓、電子元件受潮老化。
四、強化管理與記錄,及時排查隱患
建立維護檔案
詳細記錄每次開機時間、分析樣品類型、維護內容(如更換泵管、清洗管路、更換光源)、故障現象及處理方法,通過數據追蹤部件損耗規律,提前制定更換計劃(如根據泵管使用時長預判更換時間)。
及時處理小故障
若發現儀器出現異常(如壓力驟升、基線漂移、漏液、重復性差),應立即停機檢查,避免故障擴大:例如壓力驟升可能是管路堵塞,需及時拆卸清洗;漏液可能是接頭松動或密封圈磨損,需緊固或更換部件,切勿帶故障運行。
通過以上措施,可有效減少部件磨損、避免系統污染、降低故障概率,顯著延長連續流動化學分析儀的使用壽命,同時保障分析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。